库克的选择,为什么阿里和DeepSeek不一样?
7 小时前 / 阅读约8分钟
来源:36kr
苹果选择阿里巴巴合作,谋求AI商业变现。

可以问东问西的iPhone是更好的智能手机,识别、满足需求的是AI Phone;装载DeepSeek的iPhone,和装载阿里大模型的iPhone完全不同

一周前,《智物》提到了苹果选择DeepSeek作为模型合作伙伴的可能性。

库克认为去年最后一个季度,也是苹果财年的一季度,大中华市场大滑坡的重要原因是,他眼中近乎完美的“Apple Intelligence”,还没有在中国市场推出。他用结果来反证理由,看似有理,铁证如山。

《智物》简要分析过,“苹果智能”4月新语言版本上线,苹果会在中国市场选择哪一家作为合作伙伴,是个重要的节点。百度、科大讯飞、还是腾讯。当时,我们也提到了DeepSeek,理由是,过去一个月弄出如此大的动静,梁文锋总是有所意图?

应时而出的DeepSeek确实是带来了悬念。

强如苹果,既然在美国市场选择了OpenAI,在中国市场应该会考虑选择最强平替?

梁文锋在此时此刻冒险披露进展,释放核弹,总该有所求,当下正在发生的最大的AI利益博弈,就是苹果大模型的选择,以及随后会对安卓阵营产生的重要垂范。

当时《智物》也认为DeepSeek可能性不大的原因,更多还是从梁文锋的表述来看,他想要的目标是AGI,而不是当下就考虑具体的应用和运营。

1月11日,《The Infomation》给出了另外的理由和解释,细思之下,意味无穷。该刊提到的主要信息是:

——苹果和阿里巴巴已经提交了他们功能开发的AI功能。匿名人士暗示,有重大进展。

——去年苹果的首选是百度。但是,百度未达苹果标准。不确定百度是否未来会成为可选项。

——苹果认为,DeepSeek缺乏支持大客户经验和人力。

如果该刊提及的内容准确,那么,DeepSeek确实是一直在配合苹果智能的准备和开发工作。在如今的冲刺前夜,DeepSeek引爆全球,意味深长之处,也不难理解。AI革命,最终如果不能和手机、汽车两个产品结合,注定价值有限。相信AGI,和靠AGI吃饭是两回事。

量化交易出身的梁文锋,深谙重要参数,应该理解最该抓住哪个变量。

该刊提到的拒绝DeepSeek的第一个理由,颇为牵强。ChatGPT有过服务大型客户的经验和人力吗?

苹果为何选择阿里巴巴,而放弃百度、腾讯、DeepSeek,还有豆包?DeepSeek之外,几家互联网巨头的模型难分伯仲,豆包体验下来似乎最为成熟。关键是,跟通义千问相比,估计每个模型都有优劣,很难让苹果据此作为依据。

The Information提到了苹果的另外一个理由:苹果对百度模型的不满,是在于该模型理解用户意图的能力。相比之下,阿里巴巴掌握消费者个人信息比百度更多,包括用户的购物和支付习惯,这些个性化的数据可以用于模型训练,让“苹果智能”能够为中国用户提供更多的定制化服务。

意味深长。

——百度、谷歌这种搜索引擎工具,作为信息平台,以理解用户意图为目标,以导用户点击为路径。最终在AI时代,流量输给服务。百度、谷歌、腾讯、头条的流量如此重多,为什么每个平台都没有发展起来自身的电商,某个流量平台在自营电商的问题上,三番五次经不起诱惑,最终每次都失败而归。

他们的流量,究竟有多少价值?AI时代,Agent直接互动意图,提供服务,流量何在,流量何用?ChatGPT和DeepSeek更多的是能力,而不是流量,但是能不能最终变成服务,参与商业分成,还是要靠场景,靠产品。

——苹果智能的在地服务,也是需要数据训练的,简单的事实,手机公司拥有用户所有的数据。《智物》几次提到过,苹果公司有一个重大的优势,就是在隐私保护方面的重视,唯此才能取信用户,让用户和机器真正互信、融合。

现在的“苹果智能”,需要一些额外的帮助。大数据时代流行撞库,现在要撞模型?

并无恶意,去猜测或者指向什么。

——苹果选择阿里系的通义千问,而不是百度、腾讯、DeepSeek、豆包,可以看到的最重要的趋向和取向,阿里系的大模型天然地与场景结合。识别用户意图的确很关键,但是更关键的是,闭环地达成用户意图,直接地说,也就是变现。知道用户可能需要什么,然后就闭环地提供什么。

阿里系有全世界电商平台最全面的品类,这也是另外一种数据和服务。

大约在八九年前,国内某手机巨头,第一次尝试AI Phone。当时,遭到了几个互联网巨头的强烈抵制。最快转圜的,就是阿里系,此外还有滴滴。他们是最容易将自己变身成一种智能服务的业务形态,这其中,瀑布流和搜索引擎无法转圜。

至今未能完成思想转变的,是一家社交聊天工具巨头。

通义千问和豆包、百度、DeepSeek巨大的不同在于,阿里系在模型的工具能力之外,还可以让自己融化到苹果智能当中,让自己从流量变成服务,直接闭环。换句话说,阿里系的模型还可以帮助苹果赚钱,让苹果从电商当中直接获得分成。

去年6月,当英伟达市值超越苹果,《智物》曾经聊到过一个话题,当智能取代流量,Web终结,Page终结,PageRank自然消亡,竞价排名自然消亡。新的模式是什么?智能电动汽车赛道当中,我们看到的一个东西是保险服务。在手机上,我们只看到马云提到了一个词“AI电商”。

这是通义千问的潜力所在?

iPhone和阿里系合作,而不是和百度、DeepSeek合作之间的巨大不同。百度、豆包缩身到iPhone Siri当中,可以让iPhone更有趣,感觉更像是智能手机的升级版。但是,通义千问不同,阿里系把自己缩身到Siri当中,可以识别用户需求,同时,可以满足这种需求。

这就是AI Phone。

这种AI电商可以逐渐部分地替代网络电商的服务,马云可以在下个站点等着黄峥,而不只是从模式上追赶拼多多。

大模型时代的起点,库克居然已经在考虑变现。精明如此,估计不会彻底断掉与其他模型的机遇。百度、腾讯、豆包是否考虑付钱获得苹果大模型的接入机会?就像谷歌买下iPhone的搜索流量一样。问题是,谷歌可以用网页广告消化这部分流量,而且有利可图。

问东问西的大模型,能给百度带来什么?智能问答的成本,远高于搜索引擎,但是,目前除了大模型付费,似乎看不到他途。

Sam Altman曾经有一个执念,他认为基础大模型作为未来商业的底座,不应该有太多,其他人应该在OpenAI的模型之上多做Middle Layer,而不是都去做大模型。这是他认为ChatGPT之后,OpenAI是个十万亿美金生意的重要依据。所以,Sam Altman和OpenAI投资一堆Middle Layer,基于OpenAI基础上去做AI应用。

现在的问题是,DeepSeek打破了这个执念。在中国市场,各个数据跑分差不多的大模型只是iPhone的选择之一,大模型要提供智能服务,甚至要自带干粮,解决商业模式。

库克的选择示范效应是巨大的。华为、小米、OV,会选择上线只有工具功能的百度、腾讯、豆包,还有DeepSeek,还是有变现潜力的通义千问?当然,愿意支付买路钱的大模型另当别论。

这样一个前提下,Sam Altman最终的选择,还是尽快考虑和Jony Ive、孙正义一起,去做一款iPhone杀手。不能等着苹果智能、DeepSeek们一再蒸馏,AI的进步是有尽头的。DeepSeek和梁文锋估计也要如此,量化交易的红利也是有尽头的。

豆包们也应如此,刚刚被荣耀的国有股股东扫地出门的赵明,近日被传加入头条系,负责手机拓展,似乎也有一定的逻辑。

2016年,赵明曾经发布了全球第一款“iPhone杀手”, 也就是Magic初代。当时,赵明登台亮相,介绍了这款产品的功能和潜力。

但是,头条系应该不清楚,赵明并非这款产品的产品经理,Magic真正的产品经理就坐在台下。

严格来说,赵明没有做过荣耀任何一款产品的产品经理。10年前,就可以目测到今天的部分局面和趋势演变,另有其人,头条系应该再做寻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