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马云现身阿里园区的同一天,苹果在中国的潜在“AI搭子”,新增了阿里的名字。
当天晚些时候,据外媒The Information爆料,苹果即将与阿里达成合作,共同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AI功能。相关人士称,两家公司联合开发的AI功能已经提交审核,取得重大进展。
消息传出后,投资者反应积极。当天美股收盘,苹果上涨超2%,阿里上涨超1%。第二天港股收盘,阿里巴巴再度涨超8%。
过去两年,OpenAI掀起的AI大模型浪潮席卷全球,大模型加持的“AI手机”也成为厂商热炒的概念。去年6月,苹果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AI服务Apple Intelligence,10月底在部分国家正式上线。
Apple Intelligence由苹果自研的端侧大模型Apple On-Device和云侧大模型Apple Server组成,号称性能接近OpenAI的GPT 3.5 Turbo。然而,首批海外用户的测试反馈表明,Apple Intelligence目前的表现并不理想。
社交媒体平台上,许多尝鲜用户吐槽,得到新模型加持的Siri语音助手有所改进,但整体依然乏善可陈,用户稍微上一上强度,Siri就会不知所措,并询问是否要请ChatGPT帮忙。
在Apple Intelligence支棱起来之前,苹果只能“搭便车”,接入第三方AI服务补短板。
在国外,苹果理所当然地选择了自己投资的OpenAI。在OpenAI去年底的直播马拉松中,奥特曼也确认了ChatGPT已经集成到苹果iOS、iPadOS和macOS生态,用户可以在苹果操作系统中直接访问。
在国内,苹果被爆此前考察了多家中国公司,字节、百度、腾讯均位列其中。如今,阿里也成为苹果“AI朋友圈”的最新候选人。
值得注意的是,据外媒透露,春节期间火遍全球的DeepSeek被苹果放弃,原因是它作为一家初创企业,缺乏支持像苹果这样的大客户所需的人力和经验。
The Information在报道中解释道,苹果的目标是,找到一家能够基于中国用户的个人数据,理解其请求的中国合作伙伴。在评估由多家中国公司开发的AI大模型的性能时,苹果不满意他们理解用户意图、并将真实手机使用情况融入所生成的回复的能力。
包括苹果在内,外媒报道涉及的阿里、百度、腾讯、字节和DeepSeek等公司,均未对此做出回应。
与本土公司合作、提供AI大模型功能,被视为苹果赢回中国市场的关键举措之一。两年多以来,在华米OV等厂商的侵蚀下,苹果来自中国市场的营收持续下滑:2023年下滑2.2%,2024年下滑7.7%,其中去年第四季度更是跌了11%。
苹果CEO库克上个月表示,国行iPhone暂时不能使用Apple Intelligence,是中国市场销售额下滑的原因之一。苹果计划今年4月,推出适配更多语言的Apple Intelligence版本,其中包括简体中文,但目前还无法确定届时是否会在中国市场上线。
如今,阿里出现在苹果的视野中,苹果距离搭上中国的“AI顺风车”又近了一步。但对于苹果而言,要想在AI大模型时代占据一席之地,仅靠“搭车”并不牢靠。从引领车到“搭车客”的变化,既是苹果的权宜之计,也是它终究要解决的长期难题。
A
今年春节期间,DeepSeek横空出世,成为全球AI大模型圈子的“当红炸子鸡”。在这一背景下,DeepSeek没能挤进苹果“AI朋友圈”,出乎了部分人的预料。
单从技术和产品来看,DeepSeek并不差。
秉持“小力出奇迹”的DeepSeek,凭借诸多技术创新和优秀的工程能力,以远低于其他大公司的训练成本做出了R1大模型,多项性能比肩OpenAI彼时最强的o1。
据AI产品榜统计,DeepSeek今年1月底仅用了7天,就在没有任何广告投放的情况下,在全球收获了1亿用户。相比之下,ChatGPT用了2个月,而TikTok花了9个月。此外,据QuestMobile数据,DeepSeek日活跃用户峰值达3000万,已经反超字节旗下的豆包。
DeepSeek大获成功,国外科技大佬纷纷点赞。奥特曼公开承认,与坚持开源的DeepSeek相比,OpenAI站在了“错误的一边”。扎克伯格称,“DeepSeek做了很多新颖的事情。”微软CEO纳德拉则坦言,DeepSeek“存在一些真正的创新”。
就连掌管苹果十余年的库克,也在1月底的财报电话会上谈到DeepSeek。他认为,总体而言,“推动效率的创新是一件好事”。
然而,随着用户规模和使用量的急速膨胀,DeepSeek的软肋也暴露出来。
突出问题之一是,用户兴冲冲打开DeepSeek,却常常被“服务器繁忙”拒之门外。DeepSeek意识到了这一问题,几天前宣布暂停API服务充值,试图减轻服务器压力。但目前来看,用户体验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,访问量过大导致的“拥堵”依然是家常便饭。
一项热门服务因用户过多而频繁停摆,恰恰是苹果最不喜欢看到的局面。
尽管苹果的创新力大不如前,但在用户体验上,苹果依然遵循手机乃至科技行业的最高标准。更何况,苹果当年推出Siri,就曾因为基础设施准备不充分而导致一系列问题;如今再战AI,苹果显然不想重蹈覆辙。
这也解释了,苹果在选择中国市场的AI伙伴时,更倾向与大公司牵手,而DeepSeek这样的创业公司很可能难入法眼。
自从苹果传出要在国内寻找“AI搭子”后,卷入绯闻的公司包括百度、字节、腾讯,再到今天的阿里,均为国内AI大模型的一线选手。更重要的是,相比DeepSeek,这些大厂背后都建有自己的云服务,应对突发状况的经验更加丰富。
苹果与大厂合作,除了看中他们的AI大模型,其背后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也是关键。大模型与云计算的一体化,不仅有助于苹果减少合作复杂度、提高效率,也可以尽可能降低上游成本,从而减轻自身的API费用压力。
反观DeepSeek,尽管技术上受到追捧和模仿,但一两百人的团队规模,终究显得有些薄弱,无法与苹果中国上亿用户的体量相匹配。
长期来看,苹果对于新技术的应用,一直持有“稳定大于尝鲜”的观念,对于外部服务更是格外谨慎。DeepSeek的长板固然突出,但短板也格外明显,且短时间内不易化解。在苹果AI订单的本土竞争中,声量最大、拥趸最多的DeepSeek第一个被排除在外,其实并不令人意外。
B
如今沦落到“搭便车”的苹果,是苹果AI蹉跎十年的结果。
苹果很早就预见了AI的价值,原本有机会比OpenAI更早做出ChatGPT、甚至实现AGI(通用人工智能),却因为创始人乔布斯的骤然离世而半道崩殂。
2010年4月,苹果斥资2亿美元,将彼时仅有24人的Siri公司收入囊中。彼时乔布斯对AI充满期待和憧憬;Siri公司创始人甚至表示,乔布斯让团队所有人相信,“自己会在宇宙中留下自己的足迹”。
在当年6月的一场科技大会上,乔布斯谈到了对于彼时仅仅是语音助手的Siri的构想:Siri无意涉足搜索领域,而是属于AI领域。不难看出,乔布斯希望将Siri打造为苹果AI的桥头堡。
彼时,OpenAI还要五年才会成立,而梁文锋还在搞量化交易。倘若按照这一剧本发展下去,得到乔布斯鼎力支持的Siri,将带领苹果率先进入AI时代。
然而,Siri正式发布第二天,乔布斯就去世了。Siri失去了公司内部最重要的支持者,发展蓝图也被打乱。苹果作为封闭的大公司的基因,让Siri的发展处处受限。
比如,苹果习惯了每年一次的大升级,无论硬件还是软件。他们想当然的认为,Siri只需要跟着iOS一年升级一次即可,导致Siri后续逐渐被谷歌、亚马逊的语音助手反超。
又比如,苹果习惯了封闭生态,并从中获得巨额回报。Siri自然也逃不出这一规则。在至关重要的起步阶段,Siri始终无法融入开发者生态,其落地场景也局限于苹果自家服务。直到2016年,苹果才推出了第三方开发者使用的SiriKit。
事实上,就连Siri究竟应该成为什么,苹果都陷入了迷茫。
图源:AI制作
按照乔布斯的设想,Siri应该打造类似科幻电影《她》的AI,也就是AGI。然而,乔布斯去世后,Siri被限制在了“语音助手”这一狭窄场景中,后续迭代基本围绕如何调用iPhone生态的软硬件展开。在更底层的AGI上,苹果既没有展现雄心,也没有投入精力。
最终,Siri被后来者们不断超过。在语音助手领域,Siri不仅比不过谷歌、亚马逊,甚至不如国内的小度、小爱同学。而OpenAI和AI大模型的崛起,更是让苹果在AI领域的大幅度落后暴露无遗。
Siri的漫长失败,导致苹果在AI领域遭遇“失落的十年”。2017年之后,面对表现持续拉胯的Siri,苹果终于改弦更张。
然而,整体来看,几位空降高管对于AGI的探索浅尝辄止,苹果AI仍然回到了配合自家生态的工具化道路上。苹果迟缓的反应、刻入基因的封闭哲学和工具思维,再加上对于AGI愿景的不认同,始终阻碍着苹果追赶AI大模型的步伐。
C
直到2023年,在OpenAI席卷全球后,苹果才真正认识到AI大模型的价值,开始挥舞着支票簿大举投入。
当年9月,有报道指出,苹果计划将公司开发AI大模型的预算提高到每天数百万美元。还有消息称,苹果计划将其大语言模型融入Siri,并且设想过在手机端运行其大语言模型。
这一努力的主要成果,就是2024年6月正式亮相的Apple Intelligence。然而,苹果大力鼓吹的新技术,遭遇大面积的用户吐槽。而对标GPT 3.5 Turbo的模型性能,也让Apple Intelligence面临“未全面上线就落后”的尴尬局面。
苹果似乎打算推倒重来。今年1月有报道称,苹果今年将重点改进Siri的底层架构,最终构建“大语言模型Siri”,2026年春天发布。
然而,远水难解近渴。AI大模型仍处于技术爆发期。等到2026年,苹果究竟能交出怎样的答卷,能否跻身第一梯队,均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。
另一方面,对于AGI,苹果依然摇摆不定。
在2024年12月的采访中,苹果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战略高级副总裁约翰・詹南德雷亚(John Giannandrea)称,苹果对AGI不感兴趣。他认为,这一目标既不现实,也有些轻率。苹果的研究重点在于通过深度学习、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来改善用户生活体验。
而在稍早时候的另一次采访中,苹果的另一位核心高管克雷格·费德里吉(Craig Federighi)也为苹果Siri辩护。
费德里吉认为,Siri 可以帮助用户打开车库门或发送短信,但 ChatGPT 无法做到。他特别指出,Siri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进,但苹果并不以“有意识的伙伴”为目标。
这意味着,苹果几乎是科技巨头中,唯一一个不以AGI为发展愿景的企业。倘若这一格局不改变,苹果几乎注定将缺席这一波AI科技浪潮。
但无论苹果究竟怎么想、打算怎么做,时间不等人。在iPhone等硬件销售承受越来越大压力的情况下,尽快找到一个靠谱的AI搭子、度过空窗期,对苹果来说很重要。这也是国内多家大公司相继进入视野的原因。
不过,值得注意的是,苹果与阿里传出新的绯闻,并不意味着百度及其他公司的出局。
对于苹果而言,尽管尚未敲定,接入哪家公司的AI服务并不需要具有排他性。事实上,手机厂商同时接入多个大模型,在行业内司空见惯,如三星在中国的手机产品中,不仅跟百度文心大模型合作,还相继跟字节的豆包和智谱AI合作。多元化的合作方案,不仅可以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,同时也可以增加C端服务的稳定性,并降低综合成本。
通过与中国大模型公司合作,让苹果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。但站在长期发展的角度,苹果作为曾经引领科技创新的巨头,依然有必要尽快搞出自己的大模型。
图源:AI制作
苹果正面临市场前景和技术前景双重承压的不利局面。就连长期看好苹果的巴菲特,也在2024年连续抛售苹果股票。手握大笔现金的苹果,急需找到新的投资突破口,而AI大模型正是当下最值得投入的方向。
对于苹果来说,打破“搭车”格局、建立自己的AI大模型业务壁垒,不仅需要业务、技术上的突破,也需要打破坚守多年的“高墙花园”。苹果依然强大,但在AI大模型领域,它或许需要彻底刷新增长哲学,才能有机会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中杀出血路,挤上AI大模型舞台的中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