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epSeek破圈,AI商业化临界点是如何被打开的?
4 小时前 / 阅读约10分钟
来源:36kr
从DeepSeek破圈,看AI商业化密码

DeepSeek在这个春节假期卷翻了硅谷,我们注意到,对于模型和应用的讨论很多,但鲜有人追问:DeepSeek的现象级爆火,为AI商业化撕开了怎样的突破口?

要知道,自从ChatGPT在2023年初掀起大模型浪潮,此后全球各色模型轮番登场、百舸争流,但AI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,始终与技术突破存在一定的时差。有的大模型在发布会之后就乏人问津,也有模厂黯然退出了预训练。

DeepSeek不仅让全球看到了国产AI的技术能力,而且发现,技术破圈之后的商业化生命力也格外澎湃,服务器的繁忙、云厂商/行业伙伴的积极接入,都让人们对深度求索这家科创企业的商业未来格外期待。

而回顾DeepSeek的破圈之路,我们发现一个独特地方,那就是关于DeepSeek的技术讨论,在质量、广度、深度上有碾压式的突破,由此带来了大众广泛使用的技术民主化进程,为DeepSeek的破圈铺平了道路,也为AI商业化开辟了出路。

我们今天就来聊聊,DeepSeek破圈背后的助推力,以及给AI商业化带来哪些启发。

01 出圈锚点:高质量信源,穿过信息迷雾

无论是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,还是DeepSeek-R1为代表的推理模型,都有着较高的认知门槛。普通人想要了解和触碰这些大厂实验室里的高岭之花,必须走过“拳打硅谷、脚踢华尔街”的标题党,穿过AIGC胡编乱造的信息迷雾,找到那些真实、理性、客观的信源,作为进入技术世界的锚点。

简单梳理一下DeepSeek的出圈过程,会发现有大量专业博主,成为技术传播的锚点。

首先,长期关注AI的技术博主,提前技术跟踪、研判与预热,不断消除着大众对技术的认知误差。

早在2024年中,不少技术从业者已经开始在社交平台,交流讨论DeepSeek V2模型的潜力,这家低调的AI初创公司初现峥嵘。

2024年12月,DeepSeek新模型V3版本流出,科技博主@阑夕 就曾发起话题,聊起了中国AI卷到硅谷,也提到了春晚刷屏的宇树机器人。早在大众惊叹DeepSeek之前,这些身处行业中心的从业者早已感知到了产业风向的变化。

最关键的节点,是2025年1月,DeepSeek-V3和R1开源。这是AI业内的大事件,但开源跟大众乃至社会有什么关系呢?一大批技术博主,在开放讨论平台,挥舞起了理性分析的思想手术刀。

包括@梁斌penny、@海辛Hyacinth、@伯克利_尤洋、@高飞 等,都对技术论文、模型架构、创新性等展开深度讨论,将晦涩难懂的技术/论文进行了细致拆解,大众和媒体开始关注到此次国产AI创新的独特之处,密集讨论DeepSeek。此后,DeepSeek热搜推陈出新,热度持续上升。

这些专业博主,是了解AI的高质量信源,也是绝大多数普通人触碰AI的第一个锚点。他们的高质量讨论与思考,成为DeepSeek破圈的头号助力和原点。

02 领域破壁:用跨界讨论的广度,打开认知边界

DeepSeek之前,也有不少国产模型可以媲美海外产品,但受限于科技企业“重研发、轻营销”的思维惯性,营销手段主要是在模型发布时发一下PR通稿、在技术社区上传一下技术文档、榜单跑分等,讨论度不高、热度难持续。

反观DeepSeek的出圈,除了模型本身的性能先进之外,与大规模的跨领域碰撞,是分不开的。

如果说技术博主挥舞的是思想手术刀,那么更广泛的普通博主/大V/KOL等则手握着“DeepSeek+领域”的破壁机,拓展了AI应用落地的边界。

有人打开了DeepSeek的讨论广度。技术论文解读是最基础的,在此之外,很快涌现出了多种角度的解读。

比如很多网友看到了DeepSeek-R1的神奇,但自己从没用过推理模型,担心不好上手,科技博主@数字生命卡兹克 在除夕当天发布了《DeepSeek的提示词技巧,就是没有技巧》,打消了普通人的使用顾虑,在春节长假期间给DeepSeek上了一波热度。

当大众好奇为什么DeepSeek这一次能震撼硅谷时,资深技术专家阮一峰@ruanyf 分享的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谈开源,是网上关于“开源力量颠覆AI产业格局”较早的讨论之一。

@海辛Hyacinth 则从团队管理的角度,认为DeepSeek 的年轻化团队意味着AI时代论资排辈会越来越少……

这些多元化角度的讨论充分打开,延续了DeepSeek的热度。

上述讨论,进一步激发了多个行业领域博主开始关注DeepSeek,讨论DeepSeek,延伸出了DeepSeek与场景的多种结合方式。

比如编剧@汪海林,探讨基于推理模型的AIGC,给剧本创作带来的颠覆;博主@零重力瓦力,用“AI解题像学霸写作业”类比大模型思维链,让推理模型不再是悬浮的概念,成了人人可上手的工具。

一个个行业领域的跨界碰撞,让DeepSeek的创意应用喷薄而出,成为DeepSeek出圈的新一轮推动力,带动了更多领域用户的参与讨论,打开了AI商业化的边界。

03 技术生命力:以高频率互动,深耕商业化沃土

爆火之后,流量倏忽而来、倏忽而去的事并不少见。AI商业化的终极考验,在于将现象级事件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动能。这可能吗?

近年来,智能终端、新能源汽车、国产3A游戏等,都是创造了巨大商业价值的国产科技突破。从中,我们可以发现科技产品的生命力从何而来:

一是靠人,依托个人IP化、网红化持续引流。以小米汽车为例,雷军亲自挂帅,在个人微博等社交媒体,事无巨细分享,与网友高频互动,带动了巨量关注。也吸引了车企、科技企业创始人纷纷从幕后走到台前,将技术产品变成大众谈资。

二是靠产品,以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为例,近年来手机厂商营销上更接地气,主打一个听劝,“用户要什么就给什么”,让手机创新不再是产品经理的闭门造车,而是定制话题,与用户展开共创,vivo、OPPO都借助社交平台来优化产品,实现了增长。

三是靠口碑,DeepSeek的爆火也让人注意到了《黑神话:悟空》背后的游戏科学、宇树机器人等科创企业,它们的产品都是从发烧友推崇的小众产品,通过社交媒体的口碑传播,迅速蔓延到大众视野,在全球为中国科技赢得了声誉。

不难发现,在长周期、重投入的科技领域,爆红是偶然,长红靠深耕。汽车企业、手机厂商都将内容社交平台,作为品牌重地,通过与潜在用户保持长期、高频率的互动,将社交流量池转化为商业沃土。

AI行业,当然也不能例外。

DeepSeek的爆火出圈,正在于打破了海外AI的使用封锁,让全民都能用上先进推理模型,将AI变成全民都在聊、都在用的工具,热搜话题多达200多个。

春节期间,我们看到了大量普通人与DeepSeek的互动,美妆博主用DeepSeek定制护肤方案;父母在亲子交流中用DeepSeek生成“高情商回复”;冲浪乐子人用DeepSeek“锐评”各类新闻事件……各种意想不到的玩法,都成为AI技术与现实的碰撞时刻。在200+热搜话题中,DeepSeek裂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AI应用实验。

在这场全民讨论和使用的热潮中,DeepSeek通过口碑传播,不断拉新,用户规模激增。在此基础上,可以获取大量真实互动的数据,可以优化模型产品的使用效果,进一步拉开与其他模型的差距。

与竞价砸钱买量的传统营销方式不同,DeepSeek的出圈路径,是热搜话题设置讨论议题——技术/行业头部博主打开讨论角度——大量用户参与众测的组合式传播。一步步引导真实用户加入讨论、互动和反馈。

饱和式的全民参与,让DeepSeek的增长飞轮开始转动,成为DeepSeek出圈的最大一股推动力。

这也提醒我们,让AI走向大众的技术民主化,是商业化成功的前提。

从技术特性来看,AI不同于传统的互联网应用和科技产品,后者推出时就是完整形态,而很多AI模型和产品需要先推出再找PMF,在跟用户的迭代互动中不断成长、成熟起来。所以,AI产品必须重视全民参与,至少要有目标用户群的重度参与。

从市场竞争来看,AI产品处于排位剧烈动荡的拉新周期,基础模型又需要规模效应,所以竞争白热化,没有声量相当于“等死”,AI企业必须不断制造大众对技术的关注与讨论。OpenAI去年底为期12天的技术发布,就通过话题设置,吸引了全球关注。

此前,AI领域的技术交流,大多集中在开发者扎堆的极客技术社区,或者AI大厂的开发者社区,与企业客户的闭门交流,缺乏与C端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互动的经验。

但是,以大模型为基础的AI应用,开始逐渐转变营销思路。以豆包、文小言、kimi等为代表的这一批大模型应用,都越来越强调C端传播,用户数成为产品生命力的重要指标。DeepSeek的出圈,则一举打破了海外推理模型的使用封锁线,让先进AI技术可以为大众所见、所聊、所用。这是技术民主化的最佳例证,也是AI实现商业成功的必经之路。

面对DeepSeek掀起的AI民主化浪潮,全球AI企业或许都面临一个关键选择:是被DeepSeek热潮悄无声息地淹没,还是加速拥抱亿万普通人。